標題: 我的無敵小金剛(2005-10-16)
ktats (馬祖資源站長)
管理員
Rank: 9Rank: 9Rank: 9


 馬祖會員No.1    馬祖會員No.2    馬祖會員No.3    馬祖會員No.4  
UID 1
精華 0
積分 14708
帖子 1288
積分 14708
金錢 15597
愛心 10000
威望 10000
閱讀權限 255
註冊 2007-1-14
用戶註冊天數 6318
用戶失蹤天數 3755
狀態 離線
122.116.111.72
分享 
發表於 2008-11-8 08:21  資料 文集 私人訊息 
我的無敵小金剛(2005-10-16)
我的無敵小金剛

 日前,中研院院長李遠哲在接受立法委員李敖的質詢時,回答他這十年來唯一犯下的錯誤是:教改未能紓解孩子們的升學壓力,反而更形沉重…雖然,教改的荒腔走板是當局整個體制面、執行面的問題,但是面對孩子們接踵而來的壓力,為人父母仍有許多無奈與不捨,百感交集中,想起幾年前曾經寫過的一篇短文,如今看來當時的心情依舊,在此與馬資網的朋友們分享…


 我的無敵小金剛

 接連一個月,台北的天空出現難得的清朗。

 和煦的微風、乾燥微涼的氣息,伴隨間歇性的陽光,整個人都春光明媚起來。

 現在是正午12點,16℃微涼的台北街頭,我坐在國父紀念館對面的麥當勞,看著從玻璃窗前魚貫經過的放學孩童。

 快樂的童年,只在6歲以前?!

 自從兒子上小學後,在陪伴他讀書的過程中,我終於明瞭,台灣父母對於孩子瘋狂補習的歇斯底里。與其說是望子成龍,不如說是對於現行教育體制的無奈。從90年開始實行的九年一貫教育改革,將原有的國、數、社會、自然、生活與倫理…區分為五大領域,讓學習走出教室,讓知識跳脫課本,老師們也能根據自己專長盡情發揮,不再只是教條式的照本宣科。這樣的教改誠意,原本是希望孩子活學活用,然而據我實際觀察的結果,每一個領域的探索竟變成了「無限上綱」!因為每個小學使用的教材版本不同,評量、試卷又林林總總,不像我們小時候只有國立編譯館統一規格。孩子為了應付學校考試,因此只能課外進修、勤寫評量。只是忍不住問,為何一個好的教育制度,在台灣執行起來卻荒腔走板?

 「正因教材沒有統一標準,孩子學習的的範圍就更寬廣了,因此,只有活學活用,把觀念搞清楚,才有辦法一路順遂。傳統死讀書、背公式已不管用了,因為考卷永遠不會只有一種…」兒子英文班的老師說。

 是孩子的學習單,還是考驗父母的EQ急轉彎?!

 「學習單」這個名詞,對家中有小學生的父母一定不陌生。它是一種課本以外的延伸學習,老師會針對課本的主題,用活潑生動的命題方式,提供孩子另一種學習視野。然而學習單的難度,常超乎孩子所能理解的程度,絕大多數必須在父母的協助下才能圓滿完成,對於白天工作奔忙,晚上還要做親子作業的現代父母,這是教改的美意?還是對父母耐力的試煉?!

 是孩子起步太晚,還是教改的腳步來得太快?!

 兒子班上有一位小女孩,也是家中的獨生女,4歲半開始上「全腦開發」課程,現在上了小學,每天下午要學英文,此外,鋼琴、小提琴、建構數學、自然科學、繪畫…更是一樣不少。據說,這還是班上很普遍的現象。

「難道不怕給孩子太多,無法負荷?」我忍不住問女孩的母親。

 「這也是沒辦法的事,現在的環境跟我們以前不同,小孩現在不學,將來就沒有競爭力。」女孩母親說。

 曾經告訴自己不要淪為這樣的母親,曾幾何時,在大環境的潛移默化下,我也漸漸在無奈中向升學主義靠攏。兒子的班導師,家中有一位就讀明星小學的資優生,她熱心地建議我,兒子對於圖形、數學與量體的理解力較差,要我帶他去上「建構式數學」的課程。

 「低年級的數學在於觀念的建立,此時不打好基礎,到了三年級就很難提升,因為現在的建構數學比以前更難,重視思考的過程,數與量的應用…」

 老師的話像一把利刃刺耳而心驚,雖然我不想把孩子培養成資優生、龍的傳人,但卻又怕孩子在未來學習數學的挫敗中失去了自信,於是我也像一般心急的父母,向家長們打聽口碑好、師資佳的補習班。我站在孩子求學的十字路口,「成績優異」與「常態學習」一直在心中天人交戰,每小時500元的數學課,是父母的期望?孩子的未來?還是滿足自己的心安?

 是培育金字塔頂端的精英,還是術德兼修的人才?!

 總是這樣不安的自責,總是這樣對台灣的教育體制深深不滿,然而我還是得跳上這輛上行列車,在台灣現行的教育體制中,陪著孩子摸索適者生存的法則。除非有能力移民,除非有財力唸體制外的森林小學,除非對孩子的未來缺乏憂患意識,否則,你真得很難做個「一切平常心」的父母。畢竟現在的環境,真得不一樣了。

 孩子們的喧嘩將思緒拉回現實,窗前的國父紀念館淡淡的閒情依舊,飛簷墨瓦在陽光下閃著金光。跟數學班的老師約好2點鐘報名繳費…
「媽媽,今天的英文我又考了100分!」自信滿滿的小臉蛋,瞇起了兩道彎月。

 兒子對英文的接受度與日俱增,但對數學的理解力總是慢半拍,真不知是資質魯鈍,還是他還沒找到那把鑰匙?我常這麼懷疑著。

2002.冬
頂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