標題: 為馬祖寫歷史的林金炎
ktats (馬祖資源站長)
管理員
Rank: 9Rank: 9Rank: 9


 馬祖會員No.1    馬祖會員No.2    馬祖會員No.3    馬祖會員No.4  
UID 1
精華 0
積分 14708
帖子 1288
積分 14708
金錢 15597
愛心 10000
威望 10000
閱讀權限 255
註冊 2007-1-14
用戶註冊天數 6318
用戶失蹤天數 3755
狀態 離線
61.229.71.97
分享 
發表於 2007-10-9 22:29  資料 文集 私人訊息 
為馬祖寫歷史的林金炎
為馬祖寫歷史的林金炎
  作者:林安
  時間:2002-08-22
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
或許是年事已長,尋根的渴望像把無名火般地燒疼夜夜的難眠。順著枕邊的書叢中一拿,翻了翻10年前從馬祖某校圖書館偷拿的「馬祖列島記」,當作治療「思鄉情結」的鎮定劑,為我驅去鬼影魅魅的思念癆病。迷濛著沈沈睡去的意識,有個聲音說:「幸好!有這一本『馬祖列島記』。」
真的是「幸好!」,有這一本林金炎校長花費了年歲的「馬祖列島記」,為馬祖的根與未來留下了歷史。
我是一個感情豐富的人
「板橋傑出青年」、「酒瓶、紙幣收藏痴」、「鄉親楷模」、「史料作家」、「國小校長」,這些林林總總的稱號,說的都是林金炎先生多年來的奮鬥。而其中又以「馬祖列島記」為馬祖尋找歷史根源的史料書,讓他在馬祖鄉親的心目中奠下了一塊「史料專家」的金字招牌。而就在這些多樣名目遮掩下的林金炎,到底是一個什麼樣的人?到底是怎樣的人格特質讓林金炎演出了這多樣的風貌,或許我們從林英傑(林金炎年輕時在馬祖日報發表時筆名)的詞句中可以尋到貼切的詮釋:「我是一個感情豐富的人」。
或許是歲月收斂了不少年少情感的豐沛,現在實實在在的林金炎校長讓人不容易嗅到那一股「徐志摩」的文藝多感,但讓時光倒流到民國50年代後期,翻開馬祖日報,我們可以找到不少這樣的愁緒滿懷:
「我愛春,更愛那春天底下為風清搖的百花,誠如愛我的生命。」(花頌,林英傑,58年)
「那異鄉的遊子,那流浪在寂寞季節的創傷生命。」(吶喊在異鄉,林英傑,59年)
這是林英傑時代的林金炎,是一個充滿憂鬱多情的藍色時期,而這一切多情的涵養,不得不讓我們看到他求學的艱辛成長。
油麻菜子的求學過程
與他同輩的少年一樣,馬祖40、50年代的物質窮困,當然也在林金炎的初中、小求學歷程上烙下痕跡:「赤腳走半小時的上學路」、「一夥11、12歲的毛頭小子離家外居求學」、「男生打魚、女生煮菜的自立更生」、「不知道還有沒有書可以讀的明天」。這樣的日子,讓我們聯想到電影「油麻菜子」般生活的酸甜苦辣,而也就是在這樣的環境成長中,林金炎益發地茁壯成一個 「耐得住苦」 與「多感」的人。
初中畢業後,介壽中心小學(介壽國小前身)工友每月610元的日子,林金炎在當時介壽校長周之祜只許讀書,不許打籃球的鼓勵下,於民國59年進入了馬祖剛剛成立的高級中學就讀,比起當時的那一群幸運直升的同班同學,林金炎的年紀是足足大上了兩歲。而這一班50個頂著馬祖第一屆光環的高中生全部都是男生的現象,也反映出了馬祖當時「重男輕女」的時代背景。
高中畢業後是林金炎生命歷程中一個相當重要的轉捩點,面臨沒錢升學的困境與成家立業的家庭壓力下,林金炎最後選擇遵從父命,放棄了當時紅極一時的政戰幹校的就讀機會,心酸地就打理了大包小包的行囊回東莒結婚,那一年,他20歲,也就這樣因緣際會地踏上了他一輩子的職志:教育工作,在東莒國小擔任代用教師。說到這一段高中求學的往事,林金炎還不忘感念當時校長周之祜的知遇之恩。輕鬆之餘,林校長也提到當時一堆同學才高一17、18歲小毛頭就已經奉父母之命結婚的現象,是他高中生活裡,相當有趣的回憶。
埋下為馬祖尋根的星火
善感的生命基調,在東莒教書的日子,除了用文字為他自己的靈魂尋的一個出口,林金炎並未忘記自己「出人頭地」為生命找到立足點的信仰。因此,一邊教書,一邊讀書進修,一邊經營經濟拮据的家庭生活,是二十啷噹林金炎當時最貼合的生活寫照。而這其間的苦悶,更因為妻子謝春花女士攜子女遷台生活到了極致,而孤獨的他也只能藉由一封又一封與妻訴情的家書,療養那日夜啃噬他性靈的多感。幸好的是,教書的歲月裡,在台北師院進修的機會讓林校長開闊了生命的另一個窗口,讓自己從小一直有的歷史興趣付諸實踐,也是他寫馬祖列島記的源起。
辦公室外流竄著孩童稚嫩的笑語,我們的話題也轉到了林校長對於歷史興趣的主題,此時,映著透進的陽光,林校長開始眉飛色舞,娓娓道來的興致大增,搬出了一堆又一堆他收集的史料,打算紮紮實實地給我上了一堂馬祖的史學記。無奈碰到只對「讀人」,讀心理學有興趣的我,堅持只「讀林金炎」不讀馬祖歷史,林校長只好收起儒子不可教的悻悻然,回憶道自己對於歷史興趣與寫馬祖列島記的因緣。
搔著頭皮有點驕傲也有點不好意思,林校長說:「在國小的年紀,他就已經對歷史有相當濃厚的興趣,只是那時讀得多是漫畫書,什麼『三國演義』、『民族英雄岳飛傳』等等,而這些用畫說的龍央書(漫畫書),在當時老師獨尊教科書為聖書的信仰裡,可都是所謂的劣質讀物,學生是嚴禁閱讀的。」
但是止不住對於歷史的興趣,林金炎就在偷偷摸摸中,讀完了一個又一個英雄的故事,而就在這種興趣的唆使驅力下,小小年紀(11、12歲)的林金炎就已經可以朗朗上口背誦:正氣歌(現在,林校長也還能背出)。而這一股對於歷史的熱情,繼續延燒到初中的青澀激情,面對著大埔石刻的史料記載,他懵懵懂懂瞭解到石刻題筆者「明•董應舉」(字崇相)與馬祖歷史的淵源,而也在此時,在圖書館偶然地看見:「董崇相集」一書,更讓他心情激憤地相信大埔石刻上歷史的真實。就這樣一個機巧的發現,在當時林金炎年輕的心中埋下了為馬祖尋根的星火。
我不是匪諜!!!
當然,初中的懵懂還為將此事當真,直到民國77年,藉著在師院進修的認真與當時想要報考國小校長資格的要求,林金炎一股腦就埋進了中央圖書館,奔波在軍史館、國防部史政局、馬祖等地區進行史料的收集工作,而現在成堆在他辦公室、家中的資料就鐵證證地道出了他當時的辛苦---大把時間與精神的投入,當然還有大把鈔票的花費。但真正讓當時的他倍覺資料蒐集工作艱辛的,卻是民國70年代戒嚴的風聲鶴唳,讓他擔上了「匪諜」的疑慮。但是,源於對家鄉馬祖的眷戀,對於歷史成痴的迷戀,他忘了這些無謂的辛苦與阻礙,悠遊於馬祖史料的精彩,戰爭史、風俗民情、人物誌,就這麼一篇又一篇地影印成冊,再化成一筆一筆的文字陳述。歷經四年的埋首堅持,馬祖埋在迷霧後頭的歷史真實,終於,在林金炎的筆下,實實在在地「一本書」呈現在馬祖人的眼前:馬祖列島記---一本史料考據的經典敲響了馬祖人的歷史,也演活了馬祖人的生命。
畢竟,這是自己的最愛
「樹要成長要有根,人要成長要有心」這是林校長對於板橋實踐國小師生的勉勵。而當我們閱讀他這半輩子的奮鬥史,發現他就深刻地貼合自己訓示的精神:林金炎的人與根都實實在在地紮在他對馬祖這塊母親土地的愛戀上。
啜著一口茶,忘不了對家鄉的眷戀,林校長說著退休後的願望:「希望退休後,能夠有機會繼續馬祖史料的研究工作,畢竟這是自己的最愛!」
頂部